今早起來刷某乎,看到一個熱點就是羅永浩評論西貝預制菜事件,這場爭議的核心不是羅永浩說了什么,而是西貝到底有沒有使用預制菜,如果西貝的菜品確實是現炒現做,供應鏈環節僅僅是預處理而非預制,那么羅永浩的言論可能就構成對企業的誤導,甚至屬于貶損性評價,如果西貝的菜品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預制環節,那么即便口味沒問題,也會讓消費者覺得被背刺。

一旦證據顯示西貝的菜品確實符合宣傳,羅永浩的評價可能被認定為夸大或誤導,這種情況下羅永浩或將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公開澄清、道歉,甚至可能涉及經濟賠償,從司法實踐看公眾人物對企業的負面評論通常會被認為屬于言論自由的范疇是否構成侵權,法院會綜合考慮評論是否有事實依據、是否過于極端。

假如西貝的供應鏈中真的大量使用了預制菜,那么起訴羅永浩就可能演變成搬石頭砸自己腳,因為打官司需要舉證,西貝必須拿出足夠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問題否則不僅難以勝訴,還會被迫把供應鏈透明化,一旦被輿論抓住證據,可能對品牌造成二次傷害。

西貝起訴羅永浩會引發熱議,輿論曝光度增加,但長期看如果無法在輿論和證據層面徹底翻盤,品牌的負面聯想會加深,尤其是“西貝=預制菜”的標簽一旦被固化就會很難洗掉,而餐飲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的信任和口碑,哪怕質量沒問題,認知一旦出了偏差,生意也可能受到影響。
羅永浩本身就敢說著稱,長期和企業交鋒,從冰箱到手機,再到教育、餐飲,他已經非常熟悉輿論場上的打法,即便官司輸了,他依然可以借機強化為消費者發聲的人設,粉絲基礎不會動搖,如果官司贏了他會成為輿論場上的最大受益者。
本文鏈接: http://m.cuttingedgeincome.com/mfwz/2495.html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下一篇:開一家水果茶店大概要多少錢?